曹鼐(公元一四零二~一四四九年),字万钟,宁晋(今河北省宁晋县)人。
小时候就聪颖过人,爱好读书,因而受到父母的特别喜爱。他的幼年及童年,是在幸福中度过的。但不幸很快降临到曹鼐的头上,生母在他初懂人事的时候竟一病不起,撒手而去。中年丧妻的父亲变得郁郁寡欢,经常长吁短叹,全家没有了欢声笑语。小小年纪的曹鼐,经过这场家庭变故,一下子懂事了许多。为了不使父亲伤心,在父亲面前,他强忍丧母的悲痛而不哭,在外面被别的孩子欺侮了,回到家后也装做没事一般。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常常一个人偷偷掉泪,思念母亲。后来,父亲续了弦,继母是一位深明事理的贤良女子,视曹鼐如己出,对曹鼐百般关心和爱护,悉心照顾他衣食起居,督促他温书习字,教育他要从小立志、长大后有所作为。曹鼐受继母的关爱,丧母之痛逐渐淡去。其父死后,他侍奉继母特别孝顺,平时嘘寒问暖,病时端汤送药,为乡里所称道。
曹鼐读书非常勤奋,日诵数千言,在烛光下苦读到天明,则为常事。在科举考试中,先后顺利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由童生而成为生员(秀才)。宣德元年(公元一四二六年),他又高中乙榜举人,列乡试第二,时年二十四岁。中举后,曹鼐更加,刻苦攻读,决心要在会试中金榜夺魁,荣宗耀祖,并以此来告慰父母在天之灵,报答继母养育之恩。
令他深感遗憾的是,次年赴京会试不第。其时,天下教育官员多缺,遂被选授为代州(今山西代县)代理训导。明代的州有两种,一与府同级,一与县同级,代州为县级州,训导是县学学官的副职,从八品。曹鼐颇有才学,秉性自负,不屑以担任学官而了此一生,藉口自己年少寡学不堪为人师,上疏请求改派别职以报效国家。结果,被改派为泰和典史。泰和县在江西省中部,赣江岸边。典史与县丞、主簿同为知县的属官,平时掌管公文收发,如县丞或主簿出缺时(是时,泰和县无主簿),兼领县丞或主簿之职,兼管钱粮、户籍、治安,是个连品秩都未入流的小吏。
在泰和典史任上,曹鼐虽身兼两职,但他才智过人,精力旺盛,办事干练,把县务处理得妥妥贴贴,加之注意修养品性,廉洁无私,官声很好。但胸怀大志的曹鼐并不以此为满足。他曾反覆思谋:如果依例升迁,即使做到须发皆白,也难以得高官显爵;要想实现自己的抱负、一展宏图,只有再走科举之路,凭靠自己的真才实学,及第夺魁,平步青云,封侯拜相。为此,他一方面勤於公务,一方面延请名师指导学业,等待参加京城会试机会的到来。
宣德七年(公元一四三二年),曹鼐奉知县之命督工匠至京师服役。这年秋天,正赶上顺天(今北京市)乡试,立即上疏皇帝乞求恩准他参加顺天乡试。在八月的顺天乡试中,曹鼐以第二名再次考中举人。翌年二月,参加进士考试,举子们人人冻得瑟瑟缩缩,但曹鼐神采飞扬,毫不感到寒意。他成竹在胸,从从容容地磨墨润笔,挥笔疾书,结果,又高中会试第二名。一向沉稳的曹鼐,此时也喜形於色了。接著,参加殿试。在保和殿里,皇帝朱瞻基亲自出题面试。对皇上的策问,曹鼐鞭辟入里、对答精当,而且文思敏捷,大篇下笔,一挥而就。皇上欣然色喜,亲自选定他为第一甲第一名。这时,曹鼐三十一岁。就这样,曹鼐成为明代历史上两次中举、会试第二、殿试夺魁的新科状元。曹鼐锐意进取、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也影响和鼓舞了其弟曹鼎。经过苦读,曹鼎后来也考取了进士,官吏部给事中。
曹鼐从典史一跃而大魁天下,轰动了整个京城,一时间传为美谈。皇上朱瞻基喜获人才,更是自鸣得意,廷试结束后一改过去在皇家林苑内赐进士宴的惯例,特在礼部举行赏赐宴会,招待曹鼐等新科进士。这是对新科进士前所未有的恩宠,也是给曹鼐的殊荣。礼部开宴这天,京城万人空巷,百姓纷纷涌到礼部门前,争睹新科状元的丰采。当曹鼐在其他新科进士的簇拥下,眉飞色舞地出现在礼部门前时,围观的百姓人头钻动,赞美声不绝,羡慕的人更是不计其数。「进士赐宴礼部,自曹鼐始。」这种恩宠有加的做法,自此而成为新的惯例,一直延续到清代末年科举考试寿终正寝为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