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张艺谋的“影子”,也是邓超炽热的电影初心!
——《影》的影评
张艺谋的《影》自官方发布第一款物料以来就被广泛关注,强烈的黑白色调和水墨质感让观众们印象深刻。八卦图、油纸伞、泼墨草书、主人公们仙袂飘飘的衣裙……编者总是按捺不住期待,心生各种猜想,预感这将是一部前无古人,但因为是张艺谋执导却又并不意外的电影。
说实话,在未看到全片之前,编者对于《影》的预期,仅仅定位为它是一部高水准高规格的小众武侠文艺片。它很有可能会是像《师父》、《一代宗师》一样,影像风格非常突出,但故事情节偏隐晦难懂、观影氛围偏沉闷的那种影片。所幸偶然机会得以在影片上映前观看了点映,提前get到全片剧情。有些意外的是,编者发现《影》在很多方面超出了预期!
1、纯粹的的叙事风格
编者认为最意外和超出预期的地方当属剧作方面。《影》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讲的就是一个从小被秘密囚禁的替身,不甘只做他人手中的武器,在冲破枷锁、找回自我的过程历经千难万险的故事。除了跟主线相关的人物、场景和剧情,整部影片没有任何的旁枝末节。这种话剧般的叙事风格让整部影片显得非常纯粹,完整、干脆、不拖泥带水。高完成度的叙事让影片全程高能,毫无沉闷可言。这与张艺谋导演之前的作品中善于表现恢弘场面的风格不太一样,导演这次却将场面调度局限在了屈指可数的的朝堂、府邸、密室及城关等场景中,在这些场景中上演悲欢离合,却有以小见大之感。
导演对于影片的定位非常明确,快节奏的剪辑风格和现代感强烈的台词风格都在告诉观众这并不是一部文艺片,而是实打实的商业片。所以并没有想象中令人担心的曲高和寡的情况出现,反而在观影过程中氛围轻松,经常有因为台词偏现代而带来的违和感逗得全场观众大笑的情况出现。结尾的反转非常精彩,是那种明明在意料之中,但反转呈现出来的时候依然感觉很震撼的精彩。这样的情况在《英雄》和《十面埋伏》中就已能窥探一二,算是典型的“张艺谋式剧情反转”。
2、全新的影像美学风格
《影》另一个让然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该片呈现出的一种全新的影像美学风格。黑白色调更加突显了影像的结构及层次。如同古典丹青水墨画,有浓墨如重彩,也有淡墨如烟雨,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肆意挥洒。
看完全片之后你就会知道,其实影片并不是想象中全然的黑白色调,人脸的本色、血液的鲜红等被保留,在银幕上大部分黑白灰的基调之下,本色的人脸更加突出,让观众更加容易觉察到人物脸上的微表情,窥探更深层面的人性。后半部分随着对决开始,矛盾冲突到达顶点,鲜红的血液刺激感官,更加衬托出修罗场之残酷、人性之邪恶复杂,烘托人物内心的转变。
3、极致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
在《影》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得到了非常极致的运用。太极八卦和阴阳互补的概念贯穿了整部影片。两个比武场(一是子虞与境州的练武场,一个是境州与杨苍的决斗场)的太极图更像是一个显像符号。在兵器方面,至柔的沛伞制衡至刚的杨氏大刀;武指方面,小艾以女人身形入伞,悟出了破杨刀的关键之法,让境州最终得以战胜杨苍、收复境州;音乐方面,都督夫妇两场精彩绝伦的琴瑟和鸣、阳刚的琴之音与阴柔的瑟之音交相辉映此消彼长,甚至布置在朝堂之上的狂草《太平赋》,都没离开阴阳互合的概念。这种贯穿全片的传统文化概念的植入区别于浅显的片段式文化元素运用,让影片有了最关键的文化灵魂,这是《影》成功立意的根本。
4、匠人精神:对于电影新技术的探索和突破
大银幕上一人分饰两角的情况实属罕见,而人物同框的情况更是屈指可数。在《影》中,邓超一人分饰沛国大都督子虞和他的影子境州,其中有大量两个角色同框的场景出现。病入膏肓骨瘦如柴的子虞和身强力壮玉树临风的境州在外形和人物状态上有天壤之别,为了呈现最完美的效果,除了演员辛苦付出的努力(邓超先拍完健壮的境州,之后急速减肥拍病入膏肓的子虞),特效团队对于电影新技术的探索和突破必不可少。《影》的纪录片展示了同框镜头艰难的实现过程,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精益求精的演员以及这个具有匠人精神的电影团队对于电影艺术的极度尊重和热情。
张艺谋导演曾在《影》的开机仪式上说:“中国现在不缺电影,但缺好电影。”他其实一直在用自己的作品,尽力在向观众表达自己认真拍电影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