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在这个越来越不安宁的世界,当然也孕育着越来越不安宁的孩子们。熊孩子年年有,这几年特别多。而比熊孩子可怕的,是熊孩子犯罪了。

最近大家不是在关注中国大陆会选送什么电影竞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吗?五年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爱》的导演迈克尔·哈内克早在1992年,就创作了展现犯罪的熊孩子的生活状态的电影《班尼的录像带》。

其实我自己对迈克尔·哈内克电影风格的印象不是很好。除了这部《班尼的录像带》,我就看了《趣味游戏》。但至少《班尼的录像带》我还看得下去,《趣味游戏》几乎难以消化。虽然迈克尔·哈内克的电影以暴力元素著称,但他的电影里展现的暴力不惨痛,更没有快感,给人带来的更多的感觉是“冷”,明明镜头展现的是施暴,镜头却比吃瓜群众还要冷淡,不直给、没有情绪表达,让看电影的你我找不到宣泄的出口。这种表现手法不可谓不高级,但没法连着看好几部,估计这么一来,下一回看迈克尔·哈内克至少要好几个月后了。

但明明迈克尔·哈内克的电影这么不受大众欢迎,我为什么还要说说他拍的《班尼的录像带》呢?因为这是一部关于病态少年的电影,而通过迈克尔·哈内克这么“冷淡”的镜头语言,这个叫班尼的熊孩子的形象就那么立起来了。

对于班尼形象特点的阐述可以参考后来在2011年上映的《凯文怎么了》。《凯文怎么了》也是聚焦于犯罪的问题少年生活状态的电影,而且片中的凯文和班尼一样,似乎都是“天生的恶魔”。不知道《凯文怎么了》在故事创作和人物塑造等方面是否借鉴了《班尼的录像带》。只不过,凯文也许因为受父母的文艺兴趣的影响,无论是宣泄还是施暴,都有着强烈的表现欲,电影也在音效、色调、事物细节等等方面极力放大凯文的表现欲,到最后甚至将凯文的杀戮渲染得十分华丽;而班尼最让人汗毛直立的特点,是他居然能在作恶、宣泄后自然流畅地调整自己的声色,不知道他的过错的人,只看在人前默然淡定、爱摄像爱看录像的他,很难想象到他内心邪恶的一面,不仅电影中他的父母难以琢磨自己儿子的心思,连电影之外的我们想对他痛骂都无从入口。

更可怕的是,明明之前疏于沟通的父母出于对班尼的保护,又是帮他毁尸灭迹又是带他去埃及旅游的,可到了最后,这倒霉孩子居然还把之前偷拍的父母讨论如何处理后事的录像放给警察看,自首的同时还把父母也拉下水了!面对儿子的举动,班尼的父母不解地问道:“你为什么要这么做?”班尼的父母不明白,作为观众的咱们也不明白,哪怕是从之前班尼日常的人际交往来看,咱们也只是看到了一个不太爱遵守规矩、但从不缺朋友的熊孩子而已。可是,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驱动着班尼走向了最后的这么一个不归路呢?

有些朋友说:“熊孩子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会管教的父母。”但是班尼这样的“熊孩子”在我看来,可能他天生就有着对恶的嗜好,家庭氛围、社会问题、客观困境只不过是后天的刺激因素罢了。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食梦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