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看的电影,引自泰国,改编2014年轰动一时的亚洲作弊案,豆瓣8.2分,个人推荐指数三星半吧……讲述两个天才少年琳和班克利用时差跨越洲际帮同学作弊最终洗白和黑化的故事,看的时候一方面为他们的考场作弊紧紧捏一把汗,另一方面又忍不住想男主女主在这其中的心历路程,以及种种变化折射出的学校的弊病,家境的差距。最后男主黑化有点意外,诶感慨任何选择和改变一定有他背后的无奈,不过这样的结局算不圆满中的必然了。
如果说完美初恋,事故车祸,怀孕堕胎等这些离我们的真实青春太过遥远,那学生时代有件事我们一定听过见过甚至是做过,那就是,考试作弊。
先撇开学校的纪律规则,社会的公平道德不谈,学生时代作弊也可谓也是少年心中或紧张不安或暗自庆幸的独特记忆。之所以强调学生时代,一方面是因为这时期大大小小的考试不计其数,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个时候是非善恶的价值观道德观还非常模糊,不成形,也没有那么坚不可摧。
拿我自己来说,我从来不是他人眼中的“坏学生”,品质性情与学习成绩也曾受家长老师喜欢、同学羡慕,但我的确作过弊,也帮人作过弊。其实作弊与性格的关系大于所谓的品质,胆子大敢做的就多一些,脑子快想法和选择也就活一些。与成绩关系也不大,平时的状态表现自己清楚,别人也不是不知道,加上少年作弊的手段和技术又都十分有限,所以一时的作弊也只能是短暂的成绩,且还是排除了作弊失败的可能性。
但作弊与学校的风气和考试的环境却有比较大的关系,记得初中每次全年级考试都是按上次考试的成绩排名安排考场座位,50来个考场我基本上每次都是在第1场或第2场,但每次都能见到隐秘的纸条或听见轻声的细语,想来也是有趣,每次安排在前面考场的老师也都是以一种极其放心的放松状态监场,有的老师即使有所察觉也会宽容以对,不知道是自身性情的宽容还是出于对优秀学生的偏爱,总之在这样的环境下,考试纪律被钻漏洞的概率就更大。
有过作弊的经历虽没有消磨我努力的心志,但无形中滋长的是侥幸的心理,任其生长会长成投机,投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我不是公平正直的捍卫者,少年的我既没有定力始终践行严于律己四字,也没有能力变革环境改变风气,当然成年后仍然没有改变这一事实……但我现在不会作弊或帮人作弊了,在回过头来看这件事也没有当初在考场上的那种紧张和激动。
这种变化更多的来自于自身而不是环境,性格三观渐渐在环境中稳定下来,也渐渐不受环境的左右。现在看来少年时期的教化的确关键,学校的风气好坏,老师的负责程度,同学的交往氛围,慢慢融入我们,影响着我们各种行为选择。自己作弊也好,他人作弊也罢,我不提倡也不憎恶,从以前到现在,我打心里敬佩那些表里如一坚定诚实的同学,不过我也理解人性中那些不完美的地方,只要不越轨,成长会化解掉大部分缺憾,剩下的小小遗憾,就只当少年经历笑着回忆了。